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市場通用指標用法、自設指標、程式交易、選股,操作心法、心態、基本面、經濟面等金融相關議題之討論。
一口
文章: 855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初級會計學」讀後心得

幾年前就想系統性地讀會計學,一直沒下定決心,直到看過「巴菲特勝券在握—傳奇股神的投資奧義」。搜尋會計學大專用書與大學用書,最後挑了一本大專用書。雖然這本錯印還不少,不過編排很好,還是能讓人自修讀懂。讀後覺得很有收穫,超出我的預期,釐清很多觀念,沒想到會計學一本就幾乎解決所有疑問,應該早些讀。會計學是基本面方法的基礎之一,猶如K線學是技術面方法的基礎之一。新手適合閱讀,中老手更適合。

「初級會計學」,2009年出版,手上這本是2024年第七版。主編是謝永明,還有九位大學老師一起合編。謝教授是台大會計博士,任教於東吳大學會計學系。其它幾位作者也都是商學管理類科的博士,也都在國內一些大學任教。因為我是要自修用,所以特別挑可能編排較好的大專用書(可能風險是沒啥校對),挑大學用書也是可以,不過風險比較高(可能比較厚又難讀)。最重要的是要確定是屬於入門的初級會計學,可不要挑到中級會計學,甚至高等會計學,那樣肯定會昏倒。

可以這麼說,基本面方法就是大學有在教的,只是不能直接用在市場上,要是天真如此,就會跟剛學技術分析者在市場上的結果差不多,慘遭滑鐵盧。技術面方法是大學所認為的市場枝微末節,所以大學老師沒在鑽研自然也沒在教,這有其相當的緣由。原來基本分析適合長線操作(視產業大概是一年以上),而技術分析適合短線操作(視產業大概是一個月以內),至於長短介於中間者就是灰色地帶,這是基本派與技術派操作者在認知上最常有相反見解的區塊。難怪巴菲特等長線操作者聲稱有需要再看盤即可,因為可以只倚賴基本面方法。也有許多短線操作者聲稱不必鑽研基本面,只專注在價量線圖的技術面方法即可。

會計學就是盡量以標準化方法紀錄某組織的經濟資訊,以協助該組織內外有關人員決策。很像K線學一樣,K線紀錄價格變化(附帶紀錄成交量變化),研究K線可以理出一套K線理論,不同人可能理出不同套。不過會計為了溝通方便,會強制規定一致的會計規則(雖然還有不少不做規定),這方面是K線學所欠缺的。追根究柢,兩者都是歸納法的產物(最後都是機率問題),會計學並不會比K線學高明到哪裡,只是兩者各有擅場而已。

初級會計學讀到最後就是講如何分析財務報表,前面內容都在談財報的各項構成元素的種種(也就是如何做好會計工作),這些元素的標準說法是會計科目。更深的中級會計或高等會計,就只是更深入細節去探討一些更複雜的情況如製造業會計、衍生品投資、併購等,或更廣地去探討如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不同需求的會計處理而已,完全是在初級會計學所提供的會計結構裡發揮。所以財報分析就是會計學最具體而微的代表,也就是說會計分析就等於財報分析。這也就難怪學了會計學好像所有基本面方法都學到了。這不是錯覺,會計學確實可稱為理財教育的基礎。例如猶太教信徒都有很好的家庭理財教育,我想就是因為把會計學(但不只)融入猶太教經典,當然猶太教信徒自然盛出財務金融行家。

會計學、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這4門學科是連帶關係。前面兩科從各自面向切入,屬於相對更為基礎的商學科目。後面兩科也是從各自不同面向切入,雖也是基礎科目,但是相對更為深入。有些高職有「會計與統計科」,但沒有企管科,這只在大專有。有些大學有經濟系,但高職、專科就沒經濟科。從這種現象就不難看出何種科目是相對基礎且相對簡單易學。談談統計學,統計學這科比較特別,這個其實也算是基礎的工學科目,只不過常被工學院跳過,直接修品質管理或工廠管理之類的科目。這就像幾乎所有學院都會跳過邏輯學,直接修數學的各種分支如微積分或統計學,或是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科學,大概只有文學院的哲學系會把邏輯學列入必修,或是在理工科研究所或許會列為必修或必選。人生有限,這類分科實屬不得不為,分科愈來愈細,自然愈來愈去頭去尾,每個人都被培養成有如一顆小螺絲釘,都缺一不可,但也都很難跳脫出原本侷限的視野。這很像人體器官功能的分化,人類一直處在緩慢基因突變過程中,演化很慢,但拉長來看變化很大,所以大腸不懂心臟,肺臟不懂大腦,不過人體卻很少出錯地順利運轉著(出錯可能就要再見了)。

在美國,「證券分析師」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前還稱做「統計員」。大崩盤後統計員這工作變得很難混(因名聲低落),才會改名分析師。統計員通常參考信評公司的統計資料來做出投資建議,難怪叫做統計員。從這點可看出統計學與證券分析息息相關,事實上不只基本分析,技術分析也是很依賴統計學,只不過很少人注意到。已經有許多赫赫有名的基本分析者與技術分析者運用統計概念從事研究,並將結果運用到實際操盤中。
一口
文章: 855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統計學」讀後心得

很久前就想系統性地讀統計學,遠比會計學還久,直到近期才順勢讀下來。搜尋統計學教科書,最後挑了這一本大專用書。這本編排很好,雖然錯印很少,不過還是因統計學的符號實在很多,自修並不好念。讀後覺得很有收穫,更加理解了有關風險的觀念,應該早些讀。統計學是所有社會科學的數學基礎之一,分析股價走勢自然也用,用在基本面方法,也用在技術面方法。新手適合閱讀(要先有微積分基礎),中老手更適合。

「統計學」,2004年出版,手上這本是2024年第六版。主編是劉明德,還有八位大學老師一起合編。劉教授是美國德州大學工業工程博士,任教於中國科技大學企管系(就在政大附近)。其它幾位作者不是數學就是經濟企管等社會科學方面的博士或碩士,也都在國內一些大學任教。這是一本入門的統計學,進階的統計學通常會另外取名,例如「市場調查」。

統計學用到基礎微積分,微積分是所有科學的數學基礎之一。統計學是歸納法的應用,自然也存在科學的通性(只有兩種科學,一種是已被證偽,另一種是還沒被證偽)。所幸統計學理論本身已包含可信任多寡的衡量,常聽到民調採用「95%信賴水準」的統計推論就是。塔雷伯在其書中相當批評統計學,因人們往往忽略小機率問題。真正問題不在統計學,而是在人們心中。凡是科學就已註定會有失效時候,但人們往往會忘了這個科學通性,甚至誤以為科學真的如其被誤會的字面意義般地科學。科學不代表一定正確,只代表在某些範圍內還能用,例如分析股價走勢,分析不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統計學就是處理所有社會科學的推論,也就是預測,核心在機率。人文學科很難科學化,至少無法完全科學化,雖或稱人文科學,實際上離科學很遠,稱人文藝術更恰當。最科學化的是自然科學,所以常被稱為硬科學,社會科學相對上就是軟科學。軟科學的理論根基相對於硬科學比較薄弱,較容易被推翻。統計學的推論不是很可靠,相對自然科學所用的數學方法而言不可靠許多。這並不意外,實際上統計學就是專門處理這種變數無窮且螺旋的機率問題,這也是所有社會科學的通性。數學是最接近邏輯學的學科,邏輯味道最重,可說是最科學的學科。建構理論都需要數學,不管是量化或質化分析都需要數學。近幾年來很熱門的AI人工智慧,或是前些年來就已很熱門的大數據,除了不斷研究如何提升硬體算力外,就是在研究如何優化程式演算法,這跟數學尤其是統計學很有關連性。

統計學的架構其實很簡單,只因要處理的事項很廣,所以細節變得很複雜。統計分析就是處理母體趨勢(平均值)與變異(與平均值的乖離)的科學,最簡單說法就是處理機率的科學。更深的中級統計或高等統計,就只是更深入處理一些更複雜的情況,如不屬於常態分配的各種其它分配,或是不屬於線性的各種非線性相關,完全是在初級統計學所提供的架構裡發揮。所謂母體就是各種想要研究的目標範圍界定,共同特性是變數無窮且螺旋。相對於母體就是樣本,大部分統計分析都是處理海量甚至無限的母體,所以都必須採取抽樣分析,例如大氣分析,海量無限資料逼得一定要以抽樣方法來處理。因此許多名詞都是雙生,例如母體平均數相對於樣本平均數,或是母體標準差相對於樣本標準差,讓統計學變得符號更多更容易混淆。統計學的公式很多,不過大部分都很簡單,比較複雜的只列出不證明,只在進階的統計學才有推導過程。當然沒被列出的複雜公式可能更多(或尚待發明),基本上統計學是不會有極限的,因為變數無窮且螺旋。所有科學都不會有極限的,因為都等著被推翻。

統計學在實務上已經相當電腦化,OFFCE裡的Excel試算表就有許多現成的統計函數可以引用。凡已被發表的統計公式都有可能被任何軟體內建或加掛函數。股票分析軟體內建的各種分析方法,例如布林通道,就是運用統計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各種APP軟體如AI也都差不多如此。統計學因為電腦化而變得更為可行,剩下只難在如何找出一組關鍵變數及其背後公式,變數無窮且螺旋。
一口
文章: 855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讀後心得

近一年來已閱讀多本有關基本面方法的書,期間曾不時將書架上這方面的書隨興挑出瀏覽,意外發現這本書的特別處,其基本面投資術大架構竟然跟我近來所整理出的架構很像。這一本當初是daniel大大幾年前介紹才注意到,不過買來後一直放著,當時的我還在鑽研技術面方法,對基本面方法自然還不想花太多時間在上面。本著好奇,心想至少是複習,推測應該細節會有些不同,就決定好好讀一遍。讀後覺得非常值得,這可說是一本基本面教科書的大作(雖然書不厚),也很像是基本面課程的講義(講義比教科書更難得,因為通常要上課才拿得到)。新手適合閱讀(先讀過商科課程會更容易理解),中老手更適合。

「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2012年出版,作者蕭非凡。蕭老師自交大資訊工程系畢業後,接著念台大商學研究所畢業(應是碩士),出社會後待過科技公司投資部門與創投公司。之後出來成為獨立操盤人(也就是散戶),並樂於開課講授結合技術分析的基本面方法投資課程,在出這本書時已有超過二十年的產業投資實務經驗。其它著作有2006年出版的「股海奇兵」、2010年出版的「散戶升級的必修課」、2016年出版的「股海奇兵之散戶語錄」、2019年出版的「股海奇兵之成長型投資」、2020年出版的「股海奇兵之贏在判讀力」。可簡稱為非凡版操盤法。

「基本面」英文叫做Fundamental,稱為「基礎面」或「本質面」更為貼切。但不管怎麼稱呼,還是任人定義皆可,只要有用就好。書中介紹的大架構是,基本分析包含總經分析、產業分析、企業分析、財報分析、消息分析等五種層次的分析,這是經過我稍微改寫後的名詞,但意思大致一樣。要完全理解內容可能要先讀過經濟學、企業概論、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這五本。不過或可試試直接讀,因為這本書寫得交代清楚,容易自行搜尋進一步資料。這五本個人之前已都讀過,所以這一本投資術只花兩週就讀完了(最快的一本),我覺得不管先讀後讀,最後都要讀那五本。

在實際應用時,我認為在熟悉精通後可以轉變觀點,不一定要完全照作者所說的那樣去應用基本面方法。例如老余老師所用的亞當方法(純技術面方法),基本上就是自創的簡化方法,說好很好,說不好也真的有人覺得不好,重點在於合不合個人用,因為每個人的條件都或多或少不同。基本面方法也是一樣,甚至比技術面方法更囉嗦,如何化繁為簡是最大考驗。之前常說波浪理論好用(但仍有其侷限),問題在不能懶,偏偏這點就難倒許多人,基本面方法更不能懶,一定要找出簡化的應用方法,不然有讀等於沒讀。

作者書中提到技術面方法可與基本面方法相輔相成,因兩種方法各有其侷限,也各有其強項。書中的邱一平推薦序中也大致透露出這種見解,也難怪邱老師雖然專精於技術面方法,也對基本面方法多有涉獵,還邀請蕭老師到其位在中國的看盤軟體公司演講其投資術。另一個推薦序是王錦樹所寫,這人也很特別,頂著政大經濟學碩士的光環,竟然也精研技術分析,我稍微瀏覽其幾本著作,對技術分析簡直入迷。蕭老師過去曾跌倒過(在投資領域這是很正常的事),不過沒幾年就重新站穩了,也因此才讓他更重視基本面方法,不再偏重技術分析。

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把包括至少那五門學科整合在同一本書,而且不厚(當然也不薄),編排很好而易於閱讀,最重要是以實務經驗所整合寫成,完全不流於學術理論。實際上這本書所整合的學科不只那五門,還包括一切學科,當然也包括理工學科,文法商理工醫農(這是傳統分法,但也最簡單)統統都會用上。因為做產業研究必定面臨百工百業,自然會遇上所有學科,當然一開始是從自己感興趣的產業研究起,產業太多了,幾乎不可能所有產業都精通。作者是念資工與MBA,對於電子業或科技業等製造業自然最容易上手,也能對一般商業型態的服務業具有廣泛的理解,差不多是通才全才了。當然最難得的是,作者願意花時間將這些整合成一本書出版,造福所有投資大眾。

許多經典投資書都寫得很好,各有其切入角度,也因此予人有不同收穫。股票作手回憶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隨機騙局、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不對稱陷阱、非常潛力股、證券分析、彼得林區選股戰略、巴菲特勝券在握,等等,這些都很有份量,但都不夠全面(各有其選擇的角度),或是過專(當然這不全然是壞處,實際上是極難得的好處)。仔細比較,這些書都沒有詳細交代背景知識(主要就是那五門學科),通常只提到閱讀該書必須該有的基礎,其中有幾本有試圖簡單交代背景知識,但還是相當有限。而蕭老師這本「基本面投資術」剛剛好補足以上經典書籍的缺角,閱讀這本書有如在閱讀那五門學科,雖然不可能寫得太多(那就太厚了),但也足夠讓人初探投資術,省去不少自己整合的龐大時間。

可以這麼說,讀這本書就有如去上陳霖老師或韋中老師的課,所獲得的是一整套現成完整的操盤法,差別只在偏重基本面或偏重技術面的方法,以及不同老師所獨有的不同經驗。所以是可以現學現用,自己不必花太多時間整合,需要的只是自己濃縮寫出架構而吸收,再淬鍊出自己的一套細節。當然更重要的是往後在執行上也不能懶,要懶也必須先找出能懶的方法(就像老余老師的方法,真的是懶的極致)。有方法有系統後就有懶的可能,而這本書也算是讓人能懶的一本書。

最後談談經濟學、企業概論、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這五門學科。排在愈前面的學科其科學性愈低(即藝術性愈高),不過科學也只是等著被推翻的理論,所以也不用太介意。一般所見到的經濟學都是官方經濟學,都是一廂情願的經濟學,藝術性很高,只有極少數如奧地利經濟學派不是官方觀點的經濟學。統計學如先前讀後心得所述,是最接近邏輯學的學科,科學性很高。哲學思辨一切,包含藝術與科學,所有的一切,例如人為何存在?宇宙為何是如此?不過這些要在沒事時才有空閒去思考,我們還是先研究好投資術比較實在。
一口
文章: 855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最新個人操盤系統架構如下。

操盤Ⅲ支柱
轉換優勢→轉換配置→轉換心態。

優勢三來源
擁抱訊流→搭上錢流→監督心流。

配置三泊池
場外資金→帳戶資金→持倉成數。

心態三環節
開放多寡→冒險真假→心緒靜動。

訊流
變數:環災瘟疫。經濟企管。外患內亂。貨幣財政。無窮螺旋。
環災:星際亂流。極端氣候。地震颱風。
瘟疫:星際生物。解凍生物。基改生物。
經濟:利率投資。工資就業。匯率貿易。物價消費。
企管:人事。財務。研發。生產。銷售。
外患:對外戰爭。國外戰爭。
內亂:分裂戰爭。武裝暴動。
貨幣:法定準備政策操作。公開市場操作。
財政:課稅。支出。借款。市場操作。
無窮:變數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升與降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錢流
箭頭:弱線強線。收斂發散。跳空島轉。攻擊連續。無窮螺旋。
動向:互保交叉合一。順勢逆勢壓縮。大腸包小腸。75°45°15°0°。
兩翼:套牢量。可等天數。頭底量比。二四六八。無窮螺旋。
拉弓:彎形@平頸。逆風順風。護甲厚薄。
放箭:碎形@切割槓桿蹺蹺板。中繼轉折。
前軍:布大準乖桿雙。島缺4陡三長。家不歸您二。短命長命。
中軍:K近視。雙叉攻三長。
無窮:價量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漲與跌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心流
目標:穩定賠小錢與偶而賺大錢。無窮螺旋。
保本:只要跑得比多數人快就行。這是操盤最重要的事。
節欲:食、色、玩。車、房、地。錢、幼、老。薪、位、權。
求知:不必看太重已知的事。意外總是出在未知的事。
未知:已知的未知住著灰天鵝。未知的未知住著黑天鵝。
過程:反覆失敗是必經過程。試錯法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做價:首要搞殘看倌邏輯。借鑒孫子兵法與三國演義。
換手:利空連發籌碼或集中。利多連發籌碼或釋出。
洗盤:攪動價格擺來擺去。小擺穿插大擺。
解套:小套小解大套大解。嚴重先半解。
斷後:形勢不利壯士斷腕。留得青山在。
風險:只下有意義的賭注但要分批。避免過度分散風險。
恐懼:不因恐懼而自我限縮認知的範圍。交易的本質就是犯錯。
貪婪:預先決定投機大概要賺多少。達到後按持倉規則獲利了結。
希望:善輸者贏欣然接受小損失。日後可一次賺回來。
條理:出現條理前的混亂並不危險。出現條理後就即將變危險。
直覺:可解釋的直覺是可靠的。不可把希望當成直覺。
信心:事先模擬最壞情況出現。絕不因樂觀或悲觀而進行投機。
群眾:不想繼續做多或空時往往就是反向進場時機。不追逐風潮。
頑固:進場若沒賺到錢就忘掉它。調整交易計畫重新再來。
計畫:擬定短期但長線的計畫。不需要也不可擬長期計畫。
無窮:目標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賺與賠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一口
文章: 855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更新個人已學習的操盤法要點如下(按公開先後)。尾末是個人新創操盤法,詳細見個人操盤系統架構。

1. 道氏版1884:最睿智。潮汐。重視大盤趨勢。
2. 李佛版1923:最果斷。釣魚。重視順應時勢。
3. 江恩版1923:最認真。知識。重視節制欲望。
4. 葛拉版1934:最安全。邏輯。重視價值股。
5. 艾略版1938:最理想。波浪。重視波浪結構。
6. 費雪版1958:最長線。閒聊。重視成長股。
7. 科斯版1961:最藝術。做多。重視與眾不同。
8. 巴菲版1977:最堅持。經營。重視價值成長股。
9. 布雷版1978:最透徹。數浪。重視持續更新。
10. 威爾版1978:最科學。亞當。重視愉快獲利。
11. 墨菲版1986:最客觀。清晰。重視整合操盤。
12. 柯洛版1988:最實際。策略。重視操作策略。
13. 林區版1989:最生活。逛街。重視趨勢股。
14. 馬克版1989:最震撼。負責。重視交易心態。
15. 維克版1991:最宏觀。123。重視大原則。
16. 艾爾版1993:最達觀。3M。重視管理交易。
17. 幽靈版1997:最精闢。合理。重視正確操作。
18. 塔雷版1997:最正確。槓鈴。重視反脆弱。
19. 陳霖版1998:最周全。5方。重視控管風險。
20. 力群版2000:最深入。閱讀。重視操盤心理。
21. 雅博版2001:最點睛。開光。重視操盤技巧。
22. 謝嚴版2002:最嚴謹。力道。重視操盤態度。
23. 韋中版2003:最連貫。推浪。重視技術面。
24. 吉爾版2004:最平衡。放空。重視印象型態。
25. 岡舍版2005:最精粹。心法。重視邏輯觀念。
26. 非凡版2006:最無畏。管理。重視資訊解讀。
27. 費斯版2007:最制式。機率。重視賽局理論。
28. 松泙版2011:最特殊。雙刀。重視不蝕本。
29. JG版2019:最另類。靈魂。重視全面操盤。
30. 老余版2021:最優雅。3問。重視簡化操作。
31. 一口版2023:最○○。彈性。重視不斷學習。
0317daniel
文章: 643
註冊時間: 2021-03-29, 12:23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0317daniel »

謝謝一口學長願意參考我的推薦~
目前我的操作已經精煉的相對簡單了
我最擅長操作的是超長線的潮汐,我主要以黃老師的技術為主作買點賣點決策,以基本面為輔挑選價值投資標的,心態上我學習巴菲特,買進指數etf就抱一輩子、而個股也是五年起跳。

我會先用晨星評價的護城河把所有寬/窄護城河的股票都挑出來,然後在大跌時用黃老師的技術切入(透過基本面篩選後,再使用黃老師的技術勝率非常高,目前持倉60檔個股四個月了,幾乎都抓在轉折點)

關於基本面我推薦更精煉一點~蕭老師的我後來覺得可能有點太發散了,但最主要學習的是價值投資的邏輯~最後我只參考晨星計算的現金流折現法估值,用來側面應證我是否要決定使用黃老師技術做切入,因為老師的技術其實不管什麼層級都有招數能對應,如果從基本面估值角度來看股價非常便宜了,但技術面還沒有長線層級的買點,我會直接用黃老師技術從短線層級硬切進去,這樣變得很靈活,我不一定要等最完美的圖,我可以賭一些不完美的圖。
一口 寫: 2025-08-23, 07:17 「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讀後心得

近一年來已閱讀多本有關基本面方法的書,期間曾不時將書架上這方面的書隨興挑出瀏覽,意外發現這本書的特別處,其基本面投資術大架構竟然跟我近來所整理出的架構很像。這一本當初是daniel大大幾年前介紹才注意到,不過買來後一直放著,當時的我還在鑽研技術面方法,對基本面方法自然還不想花太多時間在上面。本著好奇,心想至少是複習,推測應該細節會有些不同,就決定好好讀一遍。讀後覺得非常值得,這可說是一本基本面教科書的大作(雖然書不厚),也很像是基本面課程的講義(講義比教科書更難得,因為通常要上課才拿得到)。新手適合閱讀(先讀過商科課程會更容易理解),中老手更適合。

「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2012年出版,作者蕭非凡。蕭老師自交大資訊工程系畢業後,接著念台大商學研究所畢業(應是碩士),出社會後待過科技公司投資部門與創投公司。之後出來成為獨立操盤人(也就是散戶),並樂於開課講授結合技術分析的基本面方法投資課程,在出這本書時已有超過二十年的產業投資實務經驗。其它著作有2006年出版的「股海奇兵」、2010年出版的「散戶升級的必修課」、2016年出版的「股海奇兵之散戶語錄」、2019年出版的「股海奇兵之成長型投資」、2020年出版的「股海奇兵之贏在判讀力」。可簡稱為非凡版操盤法。

「基本面」英文叫做Fundamental,稱為「基礎面」或「本質面」更為貼切。但不管怎麼稱呼,還是任人定義皆可,只要有用就好。書中介紹的大架構是,基本分析包含總經分析、產業分析、企業分析、財報分析、消息分析等五種層次的分析,這是經過我稍微改寫後的名詞,但意思大致一樣。要完全理解內容可能要先讀過經濟學、企業概論、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這五本。不過或可試試直接讀,因為這本書寫得交代清楚,容易自行搜尋進一步資料。這五本個人之前已都讀過,所以這一本投資術只花兩週就讀完了(最快的一本),我覺得不管先讀後讀,最後都要讀那五本。

在實際應用時,我認為在熟悉精通後可以轉變觀點,不一定要完全照作者所說的那樣去應用基本面方法。例如老余老師所用的亞當方法(純技術面方法),基本上就是自創的簡化方法,說好很好,說不好也真的有人覺得不好,重點在於合不合個人用,因為每個人的條件都或多或少不同。基本面方法也是一樣,甚至比技術面方法更囉嗦,如何化繁為簡是最大考驗。之前常說波浪理論好用(但仍有其侷限),問題在不能懶,偏偏這點就難倒許多人,基本面方法更不能懶,一定要找出簡化的應用方法,不然有讀等於沒讀。

作者書中提到技術面方法可與基本面方法相輔相成,因兩種方法各有其侷限,也各有其強項。書中的邱一平推薦序中也大致透露出這種見解,也難怪邱老師雖然專精於技術面方法,也對基本面方法多有涉獵,還邀請蕭老師到其位在中國的看盤軟體公司演講其投資術。另一個推薦序是王錦樹所寫,這人也很特別,頂著政大經濟學碩士的光環,竟然也精研技術分析,我稍微瀏覽其幾本著作,對技術分析簡直入迷。蕭老師過去曾跌倒過(在投資領域這是很正常的事),不過沒幾年就重新站穩了,也因此才讓他更重視基本面方法,不再偏重技術分析。

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把包括至少那五門學科整合在同一本書,而且不厚(當然也不薄),編排很好而易於閱讀,最重要是以實務經驗所整合寫成,完全不流於學術理論。實際上這本書所整合的學科不只那五門,還包括一切學科,當然也包括理工學科,文法商理工醫農(這是傳統分法,但也最簡單)統統都會用上。因為做產業研究必定面臨百工百業,自然會遇上所有學科,當然一開始是從自己感興趣的產業研究起,產業太多了,幾乎不可能所有產業都精通。作者是念資工與MBA,對於電子業或科技業等製造業自然最容易上手,也能對一般商業型態的服務業具有廣泛的理解,差不多是通才全才了。當然最難得的是,作者願意花時間將這些整合成一本書出版,造福所有投資大眾。

許多經典投資書都寫得很好,各有其切入角度,也因此予人有不同收穫。股票作手回憶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隨機騙局、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不對稱陷阱、非常潛力股、證券分析、彼得林區選股戰略、巴菲特勝券在握,等等,這些都很有份量,但都不夠全面(各有其選擇的角度),或是過專(當然這不全然是壞處,實際上是極難得的好處)。仔細比較,這些書都沒有詳細交代背景知識(主要就是那五門學科),通常只提到閱讀該書必須該有的基礎,其中有幾本有試圖簡單交代背景知識,但還是相當有限。而蕭老師這本「基本面投資術」剛剛好補足以上經典書籍的缺角,閱讀這本書有如在閱讀那五門學科,雖然不可能寫得太多(那就太厚了),但也足夠讓人初探投資術,省去不少自己整合的龐大時間。

可以這麼說,讀這本書就有如去上陳霖老師或韋中老師的課,所獲得的是一整套現成完整的操盤法,差別只在偏重基本面或偏重技術面的方法,以及不同老師所獨有的不同經驗。所以是可以現學現用,自己不必花太多時間整合,需要的只是自己濃縮寫出架構而吸收,再淬鍊出自己的一套細節。當然更重要的是往後在執行上也不能懶,要懶也必須先找出能懶的方法(就像老余老師的方法,真的是懶的極致)。有方法有系統後就有懶的可能,而這本書也算是讓人能懶的一本書。

最後談談經濟學、企業概論、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這五門學科。排在愈前面的學科其科學性愈低(即藝術性愈高),不過科學也只是等著被推翻的理論,所以也不用太介意。一般所見到的經濟學都是官方經濟學,都是一廂情願的經濟學,藝術性很高,只有極少數如奧地利經濟學派不是官方觀點的經濟學。統計學如先前讀後心得所述,是最接近邏輯學的學科,科學性很高。哲學思辨一切,包含藝術與科學,所有的一切,例如人為何存在?宇宙為何是如此?不過這些要在沒事時才有空閒去思考,我們還是先研究好投資術比較實在。
一口
文章: 855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daniel大大,

謝謝您提到晨星寬窄無護城河的投資經驗,這方面確實值得研究。晨星的五大護城河來源是相當質化的分析,所以有很大的再商榷空間。或許不只能夠與大盤並駕齊驅,甚至還能超越大盤,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跟自己比,也要有絕對的報酬。現金流折現法估值也是我最近在研究上的重點,這是巴菲特的強項,沒想到現在這技術已經流傳得這麼普遍,不過我相信還是有其價值在,關鍵在如何定義護城河。
一口
文章: 855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補充心得

前面心得提到「書中介紹的大架構是,基本分析包含總經分析、產業分析、企業分析、財報分析、消息分析等五種層次的分析」,我發現漏掉說明其大致內涵。現在特別說明如下:

1. 總經分析。
2. 產業分析。
3. 企業分析。
4. 財報分析。
5. 消息分析。

可以說是五種面向分析,也可以說是五種層次分析。總經分析為最高層次,依序下來最低層次是消息分析。重要性來說,每一層次分析都很重要。可由上而下研究(由廣入窄),也可由下而上研究(由窄入廣),兩種方式都會用到。產業、企業與財報這三層分析屬於個經分析(相對於總經分析)。企業分析就是企業的質化分析(即無法量化分析的部分),財報分析就是企業的量化分析。消息分析就是有關總經與個經的所有消息解讀(基本面訊息),也可以包括或不包括技術面訊息,端視是否要將其留在技術面方法來解讀,兩種方式都可以,見仁見智。

順便提一下技術面方法的分析大架構如下:

1. K線分析。
2. 畫線分析。
3. 量價分析。
4. 型態分析。
5. 指標分析。

可以說是五種面向分析,也可以說是五種層次分析。K線分析為最高層次,依序下來最低層次是指標分析。重要性來說,每一層次分析都很重要。可由上而下研究(由廣入窄),也可由下而上研究(由窄入廣),兩種方式都會用到。畫線、量價與型態這三層分析屬於旁徵分析(相對於K線分析)。量價分析就是價格的質化分析(即無法量化分析的部分),型態分析就是價格的量化分析。指標分析就是有關K線與旁徵的所有指標解讀(技術面訊息),也可以包括或不包括基本面訊息,端視是否要將其留在基本面方法來解讀,兩種方式都可以,見仁見智。

額外說明技術面方法這五種層次分析的大致狀況如下:

1. K線分析:本尊很難分析,主要是做為價格確認。包括K線一代宗師本間宗久以來各種的K線分析模型都是。
2. 畫線分析:也是很難分析,主要是做為操作準繩。包括電腦畫的以及自己畫的所構成的畫線分析模型都是。
3. 量價分析:這是領先分析,主要是做為領先操作。包括各種量價關係的質化分析模型都是。
4. 型態分析:這是落後分析,主要是做為落後操作。包括各種價格形態的量化分析模型都是,例如道氏、波浪、亞當等理論。
5. 指標分析:領先落後都有,主要是做為哨兵策略。包括技術指標之父威爾斯以來各種新創的指標分析模型都是。

最後談談基本面方法與技術面方法的藝術性。從這兩種分析的大架構來看,除了財報分析與型態分析屬於量化分析(即科學性很高,或藝術性很低,但這都是相對而言,實際上比起1+1=2來說還是藝術性很高),其餘分析都有很大部分或完全是質化分析,所以都不宜鑽牛角尖。換個角度來看,只有落後分析才會是量化分析(因為變數無窮且螺旋),財報分析與型態分析都是落後分析。從這點來看,也是雖明知落後分析還要分析的主要理由,因為除此之外別無科學性較高的分析方式(我們需要高科學性的方法來定槌,就像價格定錨一樣)。

以下是這兩種分析大架構的對比。

1. 總經分析←高藝術性→K線分析。
2. 產業分析←高藝術性→畫線分析。
3. 企業分析←高藝術性→量價分析。
4. 財報分析←低藝術性→型態分析。
5. 消息分析←高藝術性→指標分析。

可以注意到,兩兩對比的各種層次分析,都有類似的性質,且不限於上面列出的藝術性高低。末尾,特別提醒這些名詞都有其特有定義,不一定完全等於一般字面上的意義。
一口
文章: 855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流通系統」讀後心得

這一本是29年前逛書局買下,不過一直不曾讀過。當時的我剛從企業的銷售部門轉換到另企業的研發部門工作,還對銷售與行銷充滿興趣,只是抵不上對研發興趣上升的速度。近期考慮到這本書對產業分析可能是一大拼圖,於是決定好好讀一遍。讀後覺得比預期還要好,這被歸類為企業管理分類下的生產管理(或稱作業管理)中的一個面向的教科書,並不只是我以為的銷售管理(最完整說法是流通業管理),因涉及銷售管理所最關注的面向—流通通路,流通業(或稱通路業)正是銷售與行銷所最在意的行業。這本書所談範圍大大超出我原本想像,幾乎橫跨所有產業,包括最上游供應農礦原料的初級產業(可視為廣義製造業一環,這裡就有流通業),到真正的製造業上下游(這裡當然也有流通業,不過需求者以同是製造業為多),乃至送到最終需求者(也就是消費者)手上的流通業流程。本書大致上區分商流、物流、金流、資訊流四個面向來談流通系統(也就是流通產業),大部分人對物流與金流可能已很熟悉(日常就會碰到),對商流與資訊流就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尤其是商流。本書剛好提供產業分析的背景知識,且四個面向都很重要。新手適合閱讀,中老手更適合。

「流通系統」,1996年出版(初版),作者簡正儒、蔡惠華。兩位老師都是清大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都在大專院校任教,這是一本大專用書。當時台灣正經歷流通產業革命(全球性政治與經濟自由化浪潮),在當時這是顯學,不過現今已歸於平常。經查本書可能的最新版是2012年八版三刷,內容於最後面增加一章,推測更動很少。流通產業在1996迄2012年間的變化確實大致都在本書初版所談範圍內,不過在2012年後以來至今,大家也都看到又有新科技引領流通產業變革(例如更多樣態的網路平台、QR Code、不要來亂PO文、電子支付、加密貨幣、穩定幣等),但有所變有所不變,基本架構仍然不脫約三十年前因為資訊科技所引發的流通革命。

前面提到廣義流通業的上下游流程,牽涉包含提供農礦原料的廣義製造業(也就是還包含農業與礦業)、批發物流業(現今批發與物流通常合為一體)、零售業。外圍還有支援商流的商業(或稱買賣業)、支援物流的倉儲運輸業(現今倉儲與運輸通常合為一體)、支援金流的金融業、支援資訊流的資訊業。所以是幾乎所有產業或行業都涉及,附帶一提,會計依行業特性區分服務業、買賣業、製造業三大類會計,大企業或企業集團通常跨足這三大類行業,所以財報最複雜,其次製造業,再其次買賣業,最簡單的是服務業。讀了這本書突然搞懂許多產業與企業環節,這就是我讀後覺得比預期還要好的原因之一。本來我只注意到企業環境(或說是產業環境)、企業功能(人事、財務、研發、生產、銷售至少有這五管)、管理功能(也就是管理學所探討的領域),原來投資最要注意的是特定產業或行業管理的特定知識,例如餐飲業管理、零售業如便利商店管理、水泥業管理、電子業如晶圓廠管理,還有更細微的次產業分類管理很多,眉角都藏在這些產業行業管理。如果要投資水泥業,那最好有這方面企業的工作經驗,至少能夠閱讀或打聽到這行業的特定知識,也要會看水泥業的財報。懂餐飲業不等於懂水泥業,這道理非常淺顯,但我們總是忽略。為何選股非常難,難在我們能懂的產業很有限,而該產業要等到適合出手更是難上加難,例如貨櫃航運業幾十年才迎來近年再次好光景,營建業一般是20年大週期(鋼鐵業也差不多),台灣半導體業則是發展了30年才獲得優勢地位。幸好現今投資標的被開發得愈來愈多可選擇,有些指數型投資或可解決一些選股痛點(很難猜中會是哪家企業在該產業脫穎而出,尤其是贏者全拿的產業),不過這些都要先花時間去研究,是否變得更麻煩則是見仁見智。

銷售管理的重要性一直為人所忽視,產品研發再好,生產製造做得多完美,銷售工作做得不好還是會功敗垂成。許多企業的總經理若非創辦人(早已練就企業五管的18般武藝),那通常是具有業務背景或兼有研發背景的人士出任,業務背景幾乎是必備經歷。如果不是,那家企業大概將來會倒或萎縮到沒人注意。這是我挑中這本書來讀的原因,投資之路上的企業分析首重銷售管理是否確實(當然在這之前更重要的是企業經營者的誠信)。也因此,雖然流通業的四流每個都重要,我還是特別注意商流。

商流首先要理解流通通路。通路型態以階次來區分,有些產業的通路階次很多(中間盤商就區分大、中、小盤),有些產業就較短(大概就製造、批發、零售),有些產業供給者直接賣給需求者(等於製造業身兼批發零售)。因為產業特性導致通路階次的多寡,不過這並非一成不變,新科技或新環境總是導致產業大變動。再來是零售業型態分類(或簡稱業態)。通路最終都是由零售業面對需求者,分類方式有很多。比較特別的例如業種店與業態店二分法,前者如咖啡店(看店名就知賣什麼),後者如超市(看店名只知大概賣哪些)。主要零售業態有雜貨店、倉庫型商店、型錄展示店、專門店、小超市、大超市、便利商店、箱型店、類別殺手店、折扣店、百貨公司、量販店、DIY店、工廠直營店、購物會員制、夜市、跳蚤市場、自動販賣機、人員直銷、直效行銷(宣傳單、報紙、雜誌、廣播購物、電視購物、電腦網路等)、電子商務(網購等)等等。零售業態組合會產生新的業態,例如複合式經營、商店街、購物中心等都是常見的創新模式。近年來新發展商流以電子商務網購最為顛覆市場,各行業的零售實體通路面臨極大的轉型壓力,例如潤泰集團先後賣掉中國與台灣的大潤發分別給阿里巴巴(已有網購平台)和全聯(已有全聯超市)、法國家樂福將台灣家樂福賣給統一集團(已有7-11)。跟著網路購物平台發展出來的是各種新商務網路平台的出現,例如搜尋、社群、分享、遊戲、音樂、追劇、叫車、團購、不要來亂PO文、AI、元宇宙等平台,這些都在雲端、都在網路、都是虛擬通路。現今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幾家大企業都跟上述趨勢密切相關。最後是行銷策略(經營策略的一環),這是重中之重。

在商流的每個環節,製造業、批發物流業、零售業都有其特定的組合行銷策略(或稱銷售策略)。首先是應用於所有行業的整體行銷策略4P—調查、區隔、優先、定位,透過市場調查結果,來進行市場區隔,從中選定優先攻略的分眾市場,最後以精準市場定位來攻佔該分眾市場,如此逐步蠶食整個市場。若是製造業則要搭配產品行銷策略4P—產品、價格、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以市場定位來做產品開發與品牌設定,接著進行產品價位設定,再來進行通路的選擇與實體分配系統,最後是藉由廣告宣傳、促銷活動、公開溝通等方式進行促銷擴大戰果。批發物流業則要搭配區域行銷策略2C+2P—顧客、商品、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以商圈設定與業態定位來迎合顧客,接著進行商品結構設定(產品與價格的組合)、價位設定、賣場配置,再來進行通路的選擇與物流系統,最後是藉由廣告宣傳、促銷活動、公開溝通等方式進行促銷擴大戰果。零售業則要搭配賣場行銷策略4C—顧客、商品、管道Channel、溝通Communication,以商圈設定與客層定位來迎合顧客,接著進行商品結構設定(產品與價格的組合)、價位設定、賣場配置,再來進行管道立地的選擇與物流系統,最後是藉由賣場展示、廣告宣傳、促銷活動等方式進行溝通擴大戰果。以上這些只是大概的策略,不只每個流通環節上的行業組合行銷策略都不太一樣,就算相同名稱的策略在實際細微作法也是多有不同。

其它三流—物流、金流、資訊流雖然一樣重要,不過物流與金流大多為人熟悉,資訊流說複雜其實也很容易理解(跟商流相比),所以這三流就簡單帶過。首先談談物流策略、金流策略、資訊流策略,這些其實都很有內容,不過都很容易理解(跟商流的行銷策略相比),也就點到為止。接著談談物流,區分產品物流、返品(客訴品)物流、廢棄品(環保回收品)物流。另種區分是常溫物流、冷鏈物流、特殊品物流(如體積超大)。比較重要的是物流中心的趨勢,現在已經非常明顯,29年前這還只是很新的觀念,當時許多行業都還沒有這個改變。這有點像晶圓代工的新行業誕生,物流中心現在幾乎已席捲所有產業,批發物流業與倉儲運輸業已與過去大大不同。近年新發展物流有倉儲機器人化、運輸無人駕駛化、無人機送貨、送餐機器人、不要來亂PO文。以上都是在談銷售物流(批發零售),廣義物流還包含生產物流(製造業物料需求計畫MRP),JIT是過去思維,現今已被供應鏈韌性所取代。跟物流(貨運)類似的有人流,不過流通業不牽涉人流所以沒談,廣義人流包含人流(客運)與廢人流(保全),人流近年變化也是很大,如廉航、空中計程車、載具電動化與自動駕駛化等。

再來談談金流,細區分紙幣、磁條卡(如提款卡、轉帳卡、預付卡、信用卡、簽帳卡等)、IC 卡(增加IC在卡上,功能整合加強)、電子支付(免卡改用手機支付)、區塊鏈加密貨幣與穩定幣(另立一軌貨幣與支付系統)等,後二者是近年發展出來的。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目前還深不見底,日後影響應該相當深遠,可能會顛覆現今一切的交易貨幣。最後談談資訊流,在整個流通流程會見到,一維條碼與二維條碼(資料的自動收集),銷售時點管理系統POS(點的資訊應用),電子訂貨系統EOS(線的資訊應用),電子資料交換標準EDI(面的資訊應用),加值網路VAN(就是各種網路服務),策略資訊系統SIS(就是管理資訊系統MIS,或稱決策支援系統DSS),企業資源規劃ERP,再加上製造業獨有的物料需求計畫MRP(供應鏈管理)。最後二項是本書新版所新增的最後一章。

流通系統的商流、物流、金流、資訊流其實是一體四面,必須合起來看,四流之間都是相關聯的。例如電腦化是影響整個四流,絕不是只影響資訊流,AI也將會影響整個四流,不會只影響資訊流。嚴格來說AI已問世超過60年(從第一部像樣的電腦問世已來),只不過就像一家企業的資訊系統隨著電腦愈來愈進步而愈強化(名稱也是隨重點不同而有變化,如前述)。2022年底問世的生成式AI是能生成自然語言與畫圖等工作,能力超出過往,其應用非常寬廣,而且AI的能力正突破性地加速,未來10年的世界改變很難想像。
一口
文章: 855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補充一下

意外發現上文中凡提到XX平台就都被自動以它文覆蓋,總共有3處,望週知,這非本人意思。
推測這可能是本論壇引擎內建關鍵字審查,或是被駭被植入。
這倒令我特別想了解這類平台產業,有意思。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