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市場通用指標用法、自設指標、程式交易、選股,操作心法、心態、基本面、經濟面等金融相關議題之討論。
回覆文章
一口
文章: 736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金融怪傑」讀後心得(續二)

布瑞安.吉爾伯(Brian Gelber)。從經紀人到交易者。吉爾伯在1976年大學畢業後,就在證券公司任職經紀人,自己也開帳戶交易,不過想當然總是輸錢(但賺到經驗)。他原本是傳統商品經紀人,後來新金融工具美國吉利美市場(即房貸證券)出現,以及1977年美國公債市場出現,他都投入開發這些新市場,經紀工作都做得有聲有色。1979年起他開始身兼場內交易者,1981年時公債市場的主力就是他與他的客戶群(當時市場還不大)。他是在聽了客戶不斷勸說才身兼場內交易者,雖然因此賺了很多錢,但覺得這個場內交易者的工作不適合他。他認為他在經紀業務可以做得非常好(一樣很賺錢),沒必要再兼場內交易者。不過他對場內交易者這個工作其實也多有推崇(不少場外交易者一開始都先去歷練場內交易者),所以是既愛又恨。1985年交易他第一次賺少於100萬美元,開始感覺無法掌控公債市場。很明顯市場改變了,公債市場的量體已大到他不再能左右。1986年他選擇改變,辭掉經紀人與場內交易者工作,自己出來開了幾家金融相關公司,從事經紀、代操、清算等業務。他由場內交易轉為場外交易,剛開始自然是相當艱難(雖然聘請了不少交易員進公司),最終還是克服了,並成為自由心證型的場外交易者(不會完全採納交易系統的進出訊號)。很顯然他是觀念很強,尤其在「彈性」與「自尊」的認知上更是強。「彈性」是指他的自由心證操作(不要忘了交易技術還沒有統一天下)。「自尊」則是他勇於認錯(一般人通常很難承認犯錯),成為資深交易者後也還能勇於認錯(一般中老手通常放不下面子),而且總是不怕遭受虧損(有些人在受創後變得一直害怕虧損—如此就永遠死定了)。是賺錢重要還是「自尊」重要?當然是賺錢重要,然而極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跨不過這個坎。交易者若能拋開「自尊」,至於有沒有「彈性」,差別就不是很大了。他的「彈性」未必人人都能學成,可以說是有關於天分,故不宜強求。但山不轉路轉,也算是一種「彈性」,條條大路還是通羅馬。可簡稱為布瑞版操盤法。

湯姆.包得文(Tom Baldwin)。大無畏的場內大戶。包得文曾在研究所修過一些有關商品交易的課程,他一直想要從事交易,但苦於缺乏資金購買交易所的席位(顯然他一開始就抱定當場內交易者)。1982年他得知可以用租的,於是辭去一家肉類包裝公司產品部經理的職位,開始在芝加哥交易所當起場內交易者(在此之前完全沒有交易經驗)。剛開始他完全沒在交易,一天6小時都待在交易廳觀察市場動態,並發展自己對市場的看法(別忘了他在念書時就有些基礎)。直到後來他的大部分看法都獲得驗證是對的,他就開始交易。他在第一年就成了百萬富翁,且從此一帆風順(非常強)。他不是一個打安全牌的人,他勇於向風險挑戰是他交易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獲利很快很多)。他認為交易者不需要任何有關交易的訓練,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知道愈多就牽掛愈多,也就無法隨心所欲地進行交易。作者是透過布瑞安.吉爾伯才得以訪談他,他們兩人是好朋友。包得文後來成為當時美國公債市場的最大主力(估計花不到6年),算是取代了吉爾伯。包得文非常樂在當場內交易者,也期待繼續當下去(相當少見)。他有些觀念跟吉爾伯相近,但很顯然更勝一籌。他的觀念大部分都不限於場內交易適用,場外交易(台灣都是這種樣態)也是能夠適用。他雖然很會賺錢,但也是會虧錢,但從未連虧兩個月。他有時會一天就虧損好幾百萬美元,但他不在意,也因為不在意,所以都能度過虧損期。他在訪談中幾乎把所有有關交易者最關心的問題都解答了,他雖然說得一副漫不經心,實際上是非常完整地都說了。個人認為這篇訪談非常重要,或許是本書中最重要的一篇,因為他有些論點非常與眾不同,但只要仔細想想,會發現是很有道理的。我大概算了一下,其中有好幾個論點都是不可多得的爆炸性觀念。可簡稱為包得版操盤法。

東尼.沙利巴(Tony Saliba)。一口決勝。沙利巴在高中時曾經當過一些穀物交易者的桿弟。1978年他在大學畢業之後有位朋友問說要不要來當經紀人,他誤以為經紀人工作就像是他所曾見過的穀物交易者,於是欣然應允。到任後才弄清楚原來是當業務員(經紀人助理),於是半年後就轉往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謀職。因為之前工作所給人的印象不錯,他在交易廳遇到以前為其背桿袋的一位交易者,得到這人的資助5萬美元,讓其擔任場內交易者(為客戶交易也為自己交易)。這位貴人有錢是因繼承遺產與其它生意賺錢緣故,其實並不太懂選擇權,買來交易所的席位只是讓自己有事做,但因為高血壓關係,所以請沙利巴來替他做。沙利巴也不是毫無背景,雖然剛入行時確實是天真得可以,不過他父親可是一家連鎖餐飲公司的創業者,他隨時可以獲得掌管其中一家餐廳的實際經營,只要他願意的話。這樣大概就知道為何貴人會看上他,顯然他還是有些生意底子(這可算是天分)。沙利巴一如許多成功的交易者一樣,剛開始也是慘不忍睹,5萬美元虧到只剩1萬2千美元,都是做選擇權(但是不限市場)。這個挫折很大,難過到想自殺,因為他一開始是把5萬美元變成7萬5千美元(在2週內),當時自以為很天才,以為之前在當經紀人助理時所學非常得意。1979年於是他想到該另尋工作做為備胎,並找上自己老爸的公司,得到應允隨時可掌管其中一家餐廳。獲得備胎後就想再試著交易一個月,加上他的這位貴人每晚都打電話給他,也是相當督促他繼續往前(非常嚴厲地督促)。經過這次挫折之後,他也接受過許多其他人的資金,但也一樣是虧得一大糊塗,這些「好康」我猜或許都是他父親推動的「易子而教」。他漸漸變得謙卑,並向同行老手請教成功祕訣,知道了不能想著一步登天。所以他按照老手給他的建議(其中目標是平均一天賺3百美元),開始奉行一口操作,做到後來交易廳的人都叫他「一口」。這位老手很內行,知道他需要磨練一些時間,所以最低口數才是他一開始所需要的操作規模。後來他上軌道以後,他的貴人告訴他必須開始加大規模,並舉銀行家做放款的例子,第一筆放款總是要非常謹慎,但上手後就要擴大放款規模。1980年交易所剛推出賣權,當時不太有人願意研究賣權,他卻願意研究買權與賣權的各種交易策略,並成為最早的賣權造市者。1981年起他開始很賺錢,1982年時他交易好到有時候每天都賺有20萬美元。後來有幾次非常賺,例如1984年操作某股票買權,一次就賺了幾百萬美元(就一個晚上過後)。1987年美股崩盤前他操作蝶式價差交易與買進遠價外買權與賣權,他的賣權最後是暴賺,但不方便透漏詳細數字(想必是天文數字)。操作選擇權都有眉角,什麼時機要用什麼策略這是關鍵,說難很難(但看起來很簡單),不過他所說的非常完整,點出許多眉角,最重要的是永遠要做保險(有備無患),因為他也猜不準行情方向(但卻能享受暴賺),這是最大秘訣。沙利巴原本目標是30歲退休前成為百萬富豪,他25歲1980年就達成了,不過還是等到30歲1985年才退休。結果只退休4個月就又重回交易廳,因為他發現交易已成為他的生命,他交易不再只是為了賺錢。1988年接受訪談當時他正在籌辦交易公司與軟體公司,總之做一些不一樣的。他交易賺的錢不少改做其它投資例如房地產、連鎖餐飲、交易所席位、老人年金基金等等,因為他知道投資要分散風險。沙利巴的見解非常深入,訪談中所說的非常完整,關鍵問題都是出在交易者本身,而他也提供了解決的方法,就看每個人能否落實。可簡稱為沙利版操盤法。

以上總共3位專家,其主要操作領域都在場內交易(場內的觀點),雖然也或曾涉及各種場外交易,但相對是比較少者。

凡恩.沙普博士(Dr. Van K. Tharp)。超級交易者的教練。1975年沙普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從事了八年的傳統心理學研究。期間也曾買賣選擇權,他不僅輸得很快,也一直輸(非常正常),於是決定退場(這就不容易)。偶然機會下他參加了一個理財課程,獲得其中一項概念: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必然是自己心態上的反映。因此他開始廣泛閱讀有關金融操作心理學方面的文章,發現都是一些經驗談,並無嚴謹證實正確性。1982年他於是決定開發一個投資心理學測驗,目的在於衡量每個人在投資上的長處與短處。這項研究結果他整理為11項成功因素(一看這些因素就知道相當專業),並分為三大類(心理、決策、管理與紀律)。為了因應許多交易者求助解決特定的心理問題,他開始寫書談這11項成功因素(可能是17位接受訪談當中唯一有出書的一位),逐漸發展出一個完整的交易心理學課程,並讓許多求助者受惠。他一開始的研究就是要辨識哪種人會成功,而哪種人會失敗。到後來他發現藉由找出頂尖交易者的特質便能複製這些成功的心理特徵(剩下的只是枝微末節)。基本上只要人對自己有所承諾,都可以成為成功的交易者(所以許多人都無法許下承諾並落實)。簡單說就都只是學習的問題而已(所以許多人都無法真正落實學習)。他在訪談中所透漏的訊息非常寶貴,幾乎所有交易問題都在這裡有答案(都歸結到特定的心理問題),讓人驚訝的是他並沒有真正從事交易到成功的程度(17位接受訪談中的唯一一位)。原來他樂在工作(擔任交易者的心理教練),已經占去許多時間,實在抽不出時間做交易,更何況做交易其實都要全神貫注(至少初期學習時),非常花時間。加上必須避免與客戶之間衝突(所持部位可能衝突),還是做心理顧問專心輔導求助者比較好,這也算是一種分工。雖然他在1988年以前不曾是成功交易者(他說以後再涉足親自交易的可能性也很低),不過他對交易真的很內行(有些地方比頂尖交易者更內行),就有如「刻意練習」的那本書作者一樣,都不曾是某些行業的頂尖專家,但卻都是教育訓練方面的頂尖專家。可簡稱為沙普版操盤法。

以上總共1位專家,其主要著墨在交易心理學(交易者的心理教練),有名的這方面專家還有3位(例如馬克.道格拉斯)。

一筆探尋自我的交易
這一篇是作者史瓦格在訪談寫書期間所做的一筆交易的回顧與檢討。他是凡恩.沙普的客戶,就在旅行訪談期間先後與沙普、賽柯塔有連續深談自身交易問題(都是訪談之外的私下長談),這讓他得以看出他在這筆交易所出現的問題。他一直覺得自己還沒能發揮交易潛力(他感覺還是失敗),雖然有賺(普通賺)但就是明顯不到頂尖交易者的程度(非常賺)。我覺得這篇寫得非常好,因為他所點出他的幾個個人問題(就是犯錯),發現與我過去已克服或現在正在克服的問題是一模一樣的。最近我剛好也遇到與作者一樣的最大問題(因為就剩這個主要問題),那就是如何掌握整段獲利。沒想到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我老早知道,但是卻一直沒有落實。只要「設法讓虧損及時停損」且「設法讓獲利持續發展」就解決(後者即是在解決本問題)。這是在沙普訪談中所提及,沒想到這麼簡單,但是自己卻一直「忙於小事」而「忘了大事」。很顯然「知道」並不等於「做到」,如何落實的細節還是有賴每個人從各自經驗中去琢磨(從而發展出不同的操盤系統)。

夢與交易
這是一篇接受訪談者最後決定不公開後(連姓名也不公開),作者所爭取到有限揭露部分內容的文章。「直覺」是跟交易很重要的主題,「夢」也可算是直覺的一種,只不過更難理解該如何面對。夢與潛意識有關,絕對有其意義,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掌握可用的夢與直覺,對於交易會是大大加分。但是大概要在交易上軌道(小賺)以後才需要注意這方面,因為要解讀夢境並不容易,必須對自己的心理有相當自覺以後才可能正確解讀。簡單來說,人在夢境中可能解開一些思考上的心理枷鎖,從而發現自己思考上的盲點,也就是能讓自己變得比現實生活中更為客觀,從而更正確地看待市場。

結語
這是作者將這17位接受訪談者的共通點所做的整理。雖然極短的一篇文章,卻是本書的濃縮精華。從這裡可看出交易沒有聖杯(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雖然學習要從模仿開始,但是成功前卻要先停止模仿。因為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不太可能會有同時適用於兩個人的操盤系統,至少要小改,大改也很正常。

後記(二十二年後我所相信的事)
這是本書出版22年後,作者所做的一篇回顧文章。當時作者正在寫作「新世紀金融怪傑」,故寫此文以做比較。大意是說「金融怪傑」這本書所揭櫫的概念與原則至今仍有用,因為人性不變。但是有些細節有變,所以這文章便將這些細節摘要寫出來,這也是「新世紀金融怪傑」的內容。大致上這本新作可視為更為深入探討交易有關的概念(或是主題化),而在「金融怪傑」或沒有特別強調,或還沒提出這種概念。這篇寫得非常好。

分享補充
這本書的心得我是斷續寫成,有時仍記憶猶新寫得非常細節,有時稍有延遲就只能做重點式概念分享。為何寫這麼多?實際上並不多(限於時間已經盡量減少),因為這可是17+1位受訪談的專家(一位不願公開)的經驗分享,再加上作者一位,可說至少有18本書的內容了。地球以「經緯」定位地理位置,如果只談一人操盤法的書是「經」的話,那麼類似這種談論許多人操盤法的書的就是「緯」。經與緯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一口
文章: 736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隨機騙局」讀後心得

這本幾年前就想買來讀,可惜當時已絕版(舊譯名「隨機的致富陷阱」)。後來重讀力群老師的推薦文而再次搜尋,才發現已有原文第二版譯本問世。力群老師是說這本是學交易最重要的一本書,讀後個人認為差不多如此,沒錯。新手適合閱讀(但很可能會沒感覺),中老手更適合(但也不見得會有感覺),而最可能的是看不下去(我也是好不容易才讀完)。

「隨機騙局」,2004年第二版出版(估第一版是在1987年後出版)。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希臘裔法國人,美國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進入職場前的學歷),法國巴黎大學博士(擔任交易員期間才取得)。1980年代踏入美國紐約華爾街的投資公司,先擔任市場分析師、1987年開始擔任計量選擇權交易員(也開始寫本書第一版),擅長使用蒙地卡羅模擬(跟現在的生成式AI很像)來分析交易。2006年卸下交易工作(自己開的投資公司),開始全職學術研究工作者(先前已在大學兼課)與哲學隨筆作家。2007年出書「黑天鵝效應」,2010年出書「黑天鵝語錄」,2012年出書「反脆弱」,2018年出書「不對稱陷阱」。作者雖然沒有透漏他過去的交易有多賺,不過從本書字裡行間推估他是相當滿意的。可簡稱為塔雷版操盤法。

這書的原文書名是「Fooled by Randomness」,直百翻譯是「被隨機性愚弄」,主要在談機率的相關問題。要完全讀懂這本書必須文法商理工醫農各大領域的知識多少都有涉獵,其中最重要的是哲學這個學門(機率跟認識論密切相關),其次心理學(因為人性)、歷史學(除哲學外這是最特別的學門)、經濟學(因為交易)。至少類似那本「圖解世界哲學史」要讀過才可能讀得下去這本書。由機率引出哲學的認識論(或稱知識論、方法論、工具論),也就是常聽到的演繹法、歸納法的使用。這書基本上就是在談歸納法的問題,也就是之前我曾提到的「不會有百分百指標」的問題(凡是使用到歸納法的都必如此),而這書談得更廣泛而深入,並舉出許多實際例子,而且是以小說風格來描述(但都是說真的)。之前曾介紹「幽靈的禮物」這本書,該書附錄有篇讀者分享文,是關於波普(或譯巴柏)的哲學理論,我後來的結論是「要以證偽來求真」。波普認為所有科學只有兩種,已被證偽的與還未被證偽的,不能被證偽的是非科學(因沒有明確前提)。

作者塔雷伯認為波普的這個哲學思想才是正確的(對交易有用),當年他接觸到這個思想感到非常震撼,就趕緊把所有波普寫的書全部買來(深怕絕版買不到)。塔雷伯批評黑格爾、笛卡兒等哲學家(通常兼數學家、物理學家等等),以及許多近代當代的經濟學家(包括許多諾貝爾獎得主),還有其它許多領域的「專家們」也都被批評了,因為他們對於機率犯錯了(所以是犯了最根本的認識論問題)。黑格爾被他說成是「偽思想家之父」,就可見他的批評多麼不留情面。我不在這邊替這些人多做澄清,因為他們確實犯錯了,但我願意說這些人的見解還是有其意義,至少這是人類思想史的一個過程(所以名列哲學史或科學史)。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力學理論推翻了牛頓力學理論,但我們不只還在推崇牛頓的偉大,而且現今在工程上還是在用牛頓力學(多數科系都只教這個),只在一些天體物理或是速度極高的運動(相比光速)才會改用相對論力學(少數科系才會也教這個)。不過牛頓確實是錯了,他的科學理論已被證偽(因不夠正確)。有人說科學是一場葬禮接著一場葬禮,相對論力學埋葬了牛頓力學(所以也被稱為古典力學),相對論力學在未來應該也會被新興理論所埋葬。大致上自然科學的問題比較小,但社會科學的問題很大。牛頓力學還能夠用,但是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管理學等都還相當有問題,用到交易上就不是小賠而是破產的問題,這也就是塔雷伯為何要批評這麼多「專家們」。

學校所教的統計學(數學的一分支)或品質管理(用到統計學)等課程裡的抽樣理論(統計學的基礎),大概都是比較著重常態分佈的抽樣結果,對於非常態分佈(也就是偏態或不對稱分佈)很少會教。偏偏現實生活上這也是很大的重點,固然常態分佈很常見,但非常態分佈卻是許多領域的重頭戲,例如交易便是,常聽到的不對稱作戰觀念也是。因為使用歸納法,只要遇到非常態分佈都會遭致重大挫敗,這會造成中位數不等於平均數(許多人常會誤解這點)。為何股價均線好像很有用,又好像抓不住股價,就是因為不對稱分佈。布林帶也是有類似的問題。注意這是隨機性的問題,也就是機率的問題,最後才歸結到歸納法的問題。抽樣都是牽涉機率,機率超出常人的想像(包括諾貝爾獎的專家也會犯錯)。例如歷史學是一個相當不科學的社會科學,原因是歷史無法以實驗來驗證再現性,因為變數無窮而螺旋。相對於自然科學例如物理學的某個定律可以藉由實驗展示再現性,因為物理學的實驗相對容易控制變數。交易就是社會科學(裡的投資管理學),也因為缺乏再現性,所以各種市場理論都是相當不可靠。那為何還有人賺錢?因為機率分佈問題本來就是會有人賺(但主要是隨機性的運氣使然)。應該許多人都不服氣,為何賺錢是運氣(機率)而不是自己的努力,書中解釋得非常清楚(但要理解並不容易),機會就只留給準備好的人,所有人都只能盡人事,來等待天命而已。也就是運氣(隨機性)才是關鍵,但能否抓住還是要看個人沒錯。

機率與期望報酬值是交易首要考慮的兩項條件。如果上漲機率是99%,期望報酬值1點,而下跌機率是1%,期望報酬值99點,那應該押漲還是押跌?這是哲學問題,也就是見仁見智,至於塔雷伯的意見是押跌。連續99次賺1點,1次賠99點,對照連續99次賠1點,1次賺99點,看起來兩者都一樣的結果,關鍵在實際執行上,也就是魔鬼出在細節裡。塔雷伯擅於使用蒙地卡羅模擬來解決機率問題,這個工具可參見「海龜投資法則」這本書裡有詳細談到。因為人們只能見到結果(例如股價走勢圖),卻因無再現性而無法注意到各種未實現的可能(可說是另類股價走勢圖),而蒙地卡羅模擬器(一種電腦軟體)可以提供各種變數更動後的另類結果(有如另類歷史)。思考機率問題,可對賺錢的來源做出比較,不同來源有不同的評價,就像有些公司的EPS不高卻享有較高的本益比,很大因素可能來自賺錢來源的不同。自從賽局理論(個人稱賭場理論)問世以來,機率數學(通常稱機率與統計)便開始蓬勃發展,各種計量研究便是。類似蒙地卡羅模擬器的人工智慧專家系統可說早在幾十年前就已出現,只不過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而愈發效能強大,到現在出現了文章圖畫等的生成式AI。

基本上,所有人都不太可能擺脫隨機性的愚弄,就連作者也承認自己做不到,他能做到的只有知道自己會被隨機性愚弄(而這點許多人都還不知道),並且設法降低其影響(交易上都是這麼做),只有在文學等美學領域任由隨機性愚弄,因為隨機性在這些方面無傷大雅,反正是休閒嗜好。
一口
文章: 736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補充:前述心得第五段提到「例如歷史學是一個相當不科學的社會科學」,在台灣通常區分人文、社會、自然三領域科學(歷史歸入人文科學),不過作者塔雷伯在本書是採取自然與社會科學二分法(人文併入社會)。不論二分法或三分法都可以,例如台灣的高中學生分組也是只有自然組與社會組(含人文)二分而已。深究作者的立論,雖然社會科學看起來比人文科學還要科學,但實際上並沒多有科學性(謂之偽科學或假科學),所以二分法已然相當足夠。
一口
文章: 736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補充2:前述心得第二段提到「2004年第二版出版(估第一版是在1987年後出版)」,後來得知第一版是在2001年出版(作者自1987年開始寫)。

補充3:前述心得第二段提到「希臘裔法國人」,後來得知其祖先是追溯自東羅馬帝國時期由現今希臘遷移到黎巴嫩的屯民(當時希臘與黎巴嫩都屬於該帝國領地範圍)。東羅馬帝國1453年亡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後者於1918年因一戰戰敗而崩解,其中的敘利亞與黎巴嫩領地成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二戰後法國無力維持戰前原有的殖民地,在中東地區的敘利亞與黎巴嫩因而獨立(兩者大致係因宗教不同分別獨立)。黎巴嫩由基督徒主導建國,不過後來因為內部回教徒爭權因而引爆長期內戰,也就成為現今回教真主黨主導的黎巴嫩政局。少年時的作者隨著家人於內戰期間離開黎巴嫩前往美國,所以他目前可能是擁有法國籍(因父母而來)、黎巴嫩籍(因出生地而來)、美國籍(因定居而來)的希臘裔多國籍人士。
一口
文章: 736
註冊時間: 2020-09-23, 18:04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文章 一口 »

「黑天鵝效應」讀後心得

這本是「隨機騙局」作者的後續有關著作。力群老師曾提到上一本要搭配這本來讀,個人讀後發現這本就是接續上一本探討機率有關問題。新手適合閱讀(先從上一本開始讀),中老手更適合(這本一樣艱深且更厚)。這兩本都是採用小說形式撰寫(屬於虛實混構的類小說),所以讀來都饒富趣味,但仍然不脫艱深的內涵,要完全理解並不容易。小說通常比歷史更真實,論述雖採用小說寫法,實際上卻不失論文的嚴謹邏輯。作者為何採用文學(小說)來表達機率觀念,因為機率確實比較接近文學層次,離數學層次還比較遠(數學能處理的還很有限),這是連專家都會有的偏誤。

「黑天鵝效應」,2007年出版(2010年出增補版)。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希臘裔黎巴嫩人(或兼法國與美國籍),美國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進入職場前的學歷),法國巴黎大學哲學博士(擔任交易員期間才取得)。1980年代踏入美國紐約華爾街的投資公司,先擔任市場分析師、1987年起擔任計量選擇權交易員,擅長使用蒙地卡羅模擬(跟現在的生成式AI很像)來分析交易。2006年起短暫卸下交易工作(自己開的投資公司),開始全職擔任學術研究工作者(先前已在大學工學院與數學研究所兼課)與哲學隨筆作家,不過後來發現這樣的生活過於乏味,又開始兼著交易工作。1997年出書「動態避險」(這是純交易技術書籍),2001年出書「隨機騙局」,2010年出書「黑天鵝語錄」,2012年出書「反脆弱」,2018年出書「不對稱陷阱」。可簡稱為塔雷版操盤法。

這書的原文書名是「The Black Swan—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直白翻譯是「黑天鵝—極高不可能性的衝擊」,比較好理解的說法是「很不可能發生但總是會發生的黑天鵝衝擊」,主要也是在談機率的相關問題(但內容跟上一本完全不重複)。「黑天鵝」這名詞的由來有些典故,它有個別名叫肥尾(或厚尾)=缺乏關於缺乏知識的知識。聽來有些繞口令,可見上下這兩本書為何難讀,因為哲學意味相當濃厚,相當燒腦。要完全讀懂這本書除了要熟在上一本的心得中所曾提到的幾個學門之外,還要另加宗教(哲學的冤家)、物理學(科學最傲人的學門)、醫學(哲學的姊妹)、生物學(人類的基本)。

上一本其實要點很多(都圍繞在機率上),就有如小說三國演義一般具有幾十個要點以上。這一本也一樣,要點很多,差別在這本是上一本的延伸(所以是更深入的論點)。上一本書是作者塔雷伯以小說筆法寫出對所有人(尤其是專家學者)關於機率謬誤的嚴厲批評,不管第一版第二版都是(第二版是第一版的改寫),算是緒論,屬於比較基礎部分。而這本書的第一版與增補板都是延續上一本的延伸,算是進一步論述有關機率的知識,尤其是關於如何應用的問題。在增補版中作者寫了一篇長文「談堅固與脆弱」附於書後以回應學術界對第一版的質疑,這是兼具文學的簡潔技術性論述(詳細推論要看作者另外發表的十幾篇論文),並成為作者下一本書「反脆弱」的引子。看了第一本,就算看懂,還是有些記不住的感覺(因為要點真的非常多),看到第二本,雖然要點一樣很多(且跟第一本完全不重複),但令我浮現出更清楚的機率輪廓出來(因而得以較容易記住),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何要搭配看第二本的理由。以下是個人對這本書一些重要觀念的心得。

白天鵝vs黑天鵝(或灰天鵝)
上一本書是理解這一本書的基礎。讀過上一本書,這本書才可能完全理解。「黑天鵝事件」這名詞的由來有些歷史,意喻「衝擊力很大的稀有事件」,也就是低機率(料想不到)但高衝擊性的事件,白天鵝則相反—高機率(意料之中)但低衝擊性的事件。因為低機率,所以很難正確觀測,例如股市崩盤通常好多年就來一次(但不固定要幾年),因此初入股市的小白容易犯了觀測上的錯,以為股市波動性一成不變(殊不知唯一不變的只有變—股市無典型)。因為高衝擊性,所以歷史走向就是這些黑天鵝事件所引導的,例如2001年美國的911恐怖攻擊事件,導致美國爾後將戰略重心往中東調整,這個調整直到2018年才明顯的調整轉向印太。黑天鵝事件一般都是指負面的黑天鵝,但也有正面的,例如前述的911事件,對美國肯定是負面的黑天鵝,對許多美國盟友來說也都是,但對俄國與中國來說則大致上是正面的黑天鵝(因為舒緩了與美國競爭的壓力)。至於白天鵝事件,例如前述911事件中的賓拉登及其基地組織,對這個組織來說這只是白天鵝(因為是其發動而在意料之中)。最後是灰天鵝,這是「經過馴化的黑天鵝事件」,也就是曼德伯隨機性,或稱碎形隨機性(即「主控對稱理論」裡所談的碎形),其特徵是雖仍然無法得出精確的答案,但多少提高了可預測性,也就降低了事件的衝擊性。白天鵝不必多想,我們要盡量避免曝險在負面的黑天鵝(如果無法避免就要設法馴化為灰天鵝),相反地,要盡量曝露在正面的黑天鵝環境中(以獲得難以估計的助益)。

知識vs未知識
大多數人包括專家學者大都只注意到人類迄今所發現的「知識」,很少有人注意到「未知識」。每個人應該不會知道所有的人類知識,因此每個人的「未知識」應該比全人類的「未知識」更廣許多。這可以簡單說成是,讀過的書vs未讀過的書(實際上比這個比喻還要嚴峻),黑天鵝(肥尾)就是因為「缺乏關於缺乏知識的知識」所造成。常聽到「知識傲慢」,這是人的通病,人通常很難注意到「未知識」。未知分為兩種,已知的未知(例如碎形)與未知的未知(也就是完全超出想像)。

規模不可變(平庸世界)vs規模可變(極端世界)
看世界的角度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規模可變性與否。例如上班與創業的收入比較,上班收入屬於規模不可變(變化不會太大—高低差有個範圍),創業收入屬於規模可變(變化很大—贏者通吃—輸者悽慘)。做股票也是類似創業(所以最終不是贏家就會是輸家—少有不輸不贏的)。規模不可變就是「平庸世界」,規模可變就是「極端世界」,黑天鵝比較好發在極端世界,就算在平庸世界發生黑天鵝事件也是衝擊性相對低得多。所以該找什麼樣的行業職業真的要好好思考,每一種行業職業都是利弊互見。

沒人知道發生什麼事
任何人當下對事件的起因描述都不可能是完整事實(因為變數無窮且螺旋),就算事後回顧的「歷史」也都不可能等同於事實。要對歷史存疑。任何決策都是在不透明環境下的決策,因為「沒人知道發生什麼事」(不論當下或事後回顧都是),例如股市進出,你不可能等到完全清楚狀況了才做進出,因為不會有完全清楚的一天。

不能預測
世界上幾乎無處不在預測,最常見的是對天氣的預測(幾乎無時無刻都在預測),對政局預測也很多,對經濟預測也是,對股市預測自然也是。這些預測大致歸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科學方面的,一類是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前者大致上屬於平庸世界(因為變數相對少很多),後者大致上屬於極端世界(因為變數無窮且螺旋)(螺旋或稱遞迴)。對天氣的預測,再怎麼預測錯誤也不會令人太出乎意料,衝擊性也不會大到讓人無法接受。對股市的預測,預測錯誤的結果可能導致一些人或一些公司破產,這是讓人超乎想像的悲慘結果,這沒有人能夠接受。所以在極端世界不能預測,因為極端世界的特色就是不可測(不然就不是極端世界)。不過這世界就是充滿人為預測(在平庸與極端兩世界),在極端世界所用的預測工具都是在假設平庸世界的前提下所發展出來(因為極端世界就是不可測),於是預測失敗總是會發生(但不知道哪一次)。人類的缺點很多,自欺欺人就是,以平庸世界的工具來測量極端世界,測量失敗時該怪誰?怪人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他人的問題旁人很難代為解決),怪自己才正確,怪自己不知道這只是平庸世界的工具(卻用在極端世界),怪自己明知這是平庸世界的工具,就算要用也要時時記住這工具會出錯,最後還是要自己定奪進出(不能被工具綁住)。

灰天鵝=曼德伯隨機(碎形隨機)
要對付極端世界目前就只有馴化黑天鵝一途,也就是將其化為灰天鵝事件。灰天鵝即是曼德伯隨機,或稱碎形隨機(即「主控對稱理論」裡所談的碎形—但內容不重複)。曼德伯是波蘭裔法國人(後來定居美國應也有美國籍),是一位數學家(家族裡有很強數學背景),他觀察到大自然有「自我親似」的現象(後來發現人文社會也有這種現象),取名「碎形」,並將其研究結果出書「大自然的碎形幾何」(估計在1970年代),轟動一時。不過很顯然地,當時世界的主要領域並不太被這個新觀念所影響,直到2007年塔雷伯出書本書「黑天鵝效應」才又再度聚焦。之所以如此,並非全因當時人們不識貨,而是「碎形」觀念在當時還不太知道該怎麼用,尤其在個人電腦普及以前更是如此。但還是有些學者已經鑽研其中,「混沌理論」就是由此所開啟的研究(注意跟「模糊理論」是完全無關)。作者的上一本書最推崇波普(巴柏),這本書最推崇的就是曼德伯。前者引發科學哲學上的觀念革命,後者引發數學實務上的觀念革命。「亞當理論」一書作者於書中雖然完全未提「碎形理論」,不過該書的核心觀念其實就是碎形(所以才說主控對稱理論與亞當理論兩者大致上是一樣的東西)。

高斯模式vs曼德伯模式
作者認為可以把在大學所學的機率與統計理論丟掉,因為在極端世界並不適用。在平庸世界,高斯模式(機率的常態分配模型—看起來就像鐘形的曲線)可以適用,在均值的兩側以指數的加速度快速收斂,不須幾個標準差就能將變異都抓到,這不會有太大問題(例如零件的品管抽樣計畫用常態分配就很OK)。然而在極端世界就不行了(例如股市走勢),必須改用曼德伯模式(機率的非常態分配模型—要想像曲線在未來某一天某一側會出現肥尾),在均值的兩側以定速(可設定各種速度)收斂,不管黑天鵝(肥尾)多久才出現在曲線中,這個模式永遠抓得到肥尾(出現肥尾就會將原本的均值摧毀—因大小極度懸殊—這是極端世界的特色)。

規範經濟vs實證經濟
作者認為可以把在大學所學的經濟理論丟掉,因為內容大都是規範經濟學(或稱官方經濟學),很少是實證經濟學。所謂「規範」就是一廂情願,偏離了「實證」,例如假設人們是「理性」,但這顯然不合事實,至少不是完全事實。人性實際上也有感性,也就是衝動、情緒化,看看股市走勢轉折處就知道,總是充滿不理性的行為。不過這應該不含奧地利經濟學派(這是一位奧地利裔的美國人所開創的學派),因為作者在書中蠻認同該學派的見解。「專業投機原理」一書作者也相當肯定奧地利經濟學派。另外,作者相當認同索羅斯有關經濟的見解,他在投資業界就最推崇這一人。「經濟物理學」這是套用物理學(也就是工程學)所用的數學所發展出來的計量經濟學,作者非常批評這種假數學的經濟學,因為這是將平庸世界的數學公式拿來套用在極端世界。例如美國「長期資本投資公司」倒閉事件,該公司就是使用計量經濟模型而破產(因曝露在負面的黑天鵝),諷刺的是其兩位合夥人早前就是以該理論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作者因此呼籲應該停止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項(因審查不夠水準)。學術界有許多門外人難以理解的問題,不過計量經濟也不是完全無用,例如作者就是靠這些計量模型吃飯,只是他並非照著模型操作,而是根據這些模型的弱點去對作,他成功了(因曝露在正面的黑天鵝)。

槓鈴策略
馴化為灰天鵝的碎形方法因具有主動性而非常突出,然其人為犯錯的可能性很難完全排除(所以交易的本質就是犯錯),必須搭配一些被動性方法來防呆。例如槓鈴策略(專門針對黑天鵝),或是陳霖老師的股期權SOP(不特定防呆)等等之類的,防呆方法很多,通常可以把不同面向的方法組合起來用。槓鈴策略就是一邊多數資金放在很安全的地方(幾乎零曝險),另一邊少數資金放在高槓桿的風險投資上,且盡量放大槓桿。少數資金這邊盡量曝露在正面的黑天鵝,至少要是灰天鵝,萬一碰上負面的黑天鵝也不會大傷,因為這只是少數資金。以上是槓鈴策略用在資金配置方面,也可(也應該)用在其它任何方面,例如家人的職業分佈,多數家人應該從事平庸世界的職業(不會大起大落),就只有一人從事極端世界的職業(贏者全拿),要是萬一失敗了,靠家人還有機會東山再起(或至少吃住不成問題)。

碎形隨機
碎形方法可說就是對稱方法(亞當理論與主控對稱理論都是以對稱來解說),然而使用者很容易被「對稱」這個名詞兼形容詞所誤導(因有定錨作用),精確名稱應該用「大致對稱」才完全吻合碎形意涵。碎形的特性是「自我親似」,意思是指某事物(例如某股價)在不同尺規(層級)檢視下都顯現出大致一樣的樣態(型態)。所以股價來到差不多位置就要「開始」分批進出了,不能要求「精確」進出,那總會出現憾事。能夠想像「自我親似」的能力則有賴長期觀察經驗的累積,用選定的「一組工具」(比較工具)長期觀察「一些標的」(比較標的),久而久之就會有所發現。韋中老師不是曾說過「推浪三部曲」的技巧是在連續觀察許多股價走勢圖之後才突然發現的,大概都是這樣進步的。說到波浪理論,之前曾提過其威力強大,但要使用波浪理論並不容易(光是不能懶就已難倒許多人),而且也不是時時都用得上(至少要符合兩個前提),作者塔雷伯是沒提到這個理論,不過按照書中的見解,很顯然在他心目中主動性方法就只有碎形在邏輯上沒問題,其它方法例如K線、均線、布林帶、軌道線、趨勢線、頸線、成交量、型態、技術指標、波浪理論等等預測理論都有邏輯上大小不一的缺陷,在使用上一定要不能被綁住(不是不能用),也就是要有更上位的防呆措施來控管。

一些謬誤
有些觀念(上下兩本書的觀念)的改進,是很重要的功夫(甚至可說是最重要的基礎)。沒有先以這些觀念來破解一些謬誤,那就別談馴化黑天鵝或是槓鈴策略等等的。因為這些謬誤並非凡夫俗子才有,而是連大多數專家學者也有,可以想像非常難理解。這兩本書的大多數篇幅都在講觀念,作者還怕世人畏難讀不下去還以小說形式寫作。小說就是要自己讀,因為要點很多(且如小說般情節緊扣),很難簡單講解清楚,所以觀念這部份我就點到為止,自己看書。總之,觀念最重要。

簡單報酬vs複雜報酬
這是增補版所附上「談堅固與脆弱」一文所介紹的觀念。這是決策的一種分類法,「簡單報酬」的意義是決策結果的報酬相當有限,通常是曝險很低的決策,例如買彩券的損失極有限,不過這類的決策並不多。「複雜報酬」的意義是決策結果的報酬差距相當大,通常是曝險很高的決策,例如一場流行病或一場戰爭的應對決策,又或者股市的投資決策,這類的決策非常多。將這兩類報酬與前述的兩類世界組合可畫出4個象限的地圖如下。

-----------平庸世界 極端世界
簡單報酬-----1---------3
複雜報酬-----2---------4

第1與第2象限可以很安全地使用平庸世界的工具(例如統計學的各種應用)。第3象限只要避免複雜報酬的決策,那麼也可以使用平庸世界的工具,不會有太大問題。第4象限則是黑天鵝好發區域(其它3個象限也會有但不會太嚴重),如果一定要(或被迫)曝露在某些極端世界,那麼就要有所為(曝露在正面的黑天鵝)與有所不為(避免曝露在負面的黑天鵝),無法避免曝露在負面黑天鵝則要想方設法馴化為灰天鵝。人很難完全不曝露在某些極端世界,只不過有些人曝險多些,有些人少些。這4個象限的地圖,就只有一個先驗的假設(簡單說就是前提),那就是當事人要能正確辨識何者屬於平庸世界?何者屬於極端世界?
回覆文章